咸阳文庙

明清建筑风骨 儒学历史守望

2025年04月16日 字数:2840 浏览数:

文庙牌楼。


20世纪50年代的文庙。


□ 任耀博

咸阳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咸阳‌文庙博物馆‌和咸阳‌古渡遗址博物馆组成。其中文庙博物馆是咸阳市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也是咸阳明清时期建筑艺术风格的活化石,更是咸阳秦汉历史文物收藏最为丰富的博物馆。要想知道这座博物馆的前世今生,那就不得不从它的前身——咸阳文庙的历史变迁说起。

文庙与祭祀

文庙,也称“孔子庙”“孔庙”,在古代具有书院学宫性质,是祭祀孔子和传承儒学的文化场所。据民国《重修咸阳县志》记载,咸阳文庙“在县中街,宫墙周围七十丈,大成殿五架,两庑各七架,戟门五架,门外名宦乡贤祠东西向,忠孝节义祠亦如之。泮池当戟门,迤南棂星门,左坊‘德配天地’,右坊‘道贯古今’,金声、玉振二门分列左右,再南大成坊在焉。”

明清时期,咸阳县城内外的古庙种类和数量都较为繁多。如咸阳城内中山街之文庙,是大祀之庙。北街之关帝庙、东街之城隍庙等,是中祀之庙。还有民祀之庙,如南街之忠显王庙、西街之东岳庙、太白庙等,散布全城。所谓大祀,就是古代祭祀的最高等级规格,中祀次之,民祀就更次之了。在咸阳城外的庙,更是星罗棋布,以民间祭祀者居多,如咸阳县东北之晋公庙、西北之傅介子庙、县西之府君庙、东关之龙王庙、西关之禹王庙。此外,各村多有关帝庙,《重修咸阳县志》记曰:既列祀典,非民所宜,相沿既久,亦姑听之。

同时,还有不少民祀之庙,虽没有冠以古庙之名,但却行古庙之实。如文昌宫、酂侯祠、中五台、五陵洞、药王洞等,以及在甜水巷的吕祖楼、里民局的张公祠等,民祀中还有“祀关帝、药王”的花商会馆。关于这些民祀之庙的祭祀原因,《重修咸阳县志》记载:“《礼》云:有功于民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则祀之。故虽不在祀典而为民诚所寄,悉列民祀焉。”旧时咸阳所有的祭祀古庙,不管城内城外,以及是否冠以古庙之名,均以文庙为首。

据记载,近代咸阳文庙里没有塑像,全部用的是木牌位,里面只有一座孔子的石刻半身像,有四配、十二哲、七十二贤在左右两侧。石像左右有复圣、宗圣、述圣、亚圣等四配牌位,也就是颜回、曾参、孔伋、孟子。四配之后便是十二哲牌位,在东西两庑供奉。按照当时的规矩,所有文武官员到达文庙前时,必须在门前的四方石桩下轿下马,以示尊崇。还应提及的是,文庙设有奉祀官,每年春秋以四猪四羊一牛祭祀两次。主祭人是本地县令,陪祭人则是奉祀官,凡是担任奉祀官者,多是德高望重且有科举功名之人,如清末举人程学孔、贡生张炳和张葆初等人。奉祀官被裁撤后,祭祀事务便由孔教会接掌主办。

文庙建筑群

作为地方祭祀和教育文化中心,文庙周围也矗立与之相关的建筑物。文庙四周的明伦堂、尊经阁、崇圣祠等,均是以文庙为核心而组成的文庙建筑群。据旧志记载,明伦堂在文庙后,修建于清代初期,是讲学论道的地方。尊经阁则在明伦堂后,是收藏典籍图书之所,修建于明代,历经多次修复,后毁于战火。在楼塌阁倒后,尊经阁的书籍也随之散失了。崇圣祠在文庙东北,是专门供奉孔子先祖的地方。这个祠堂坍塌后,就移到了明伦堂。应说明的是,咸阳高等小学校自建立后,曾在崇圣祠办过学,后又合并于明伦堂,并正式挂出“县立第一学校”校名。此后不久,文庙崇圣祠、明伦堂又被先后划入该校,并改名为学道门小学,后来校名又历经多次变更。

文庙也是近代咸阳著名文化古迹景点。文庙以相对完整的具有显著的明清建筑风格,以及唯我独尊的崇高祭祀地位,成为民国时期咸阳城内重要的古迹景点,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来游览观瞻。康有为在游览咸阳古城时,就亲自到文庙祭孔并发表演讲,陪祭人是咸阳知名人士杜雪樵。同时,有“陕西理学大师”之称的兴平张元勋则陪同康有为参观了文庙尊经阁、凤凰台等古迹。此外,在革命时期文庙还办过暑期教师养成班,这个暑期班由中国共产党咸阳支部组织,旨在秘密发展党员,积蓄和扩充革命力量,扩大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影响力。

文庙还是近代咸阳儒学文化活动的重要基地。在新文化运动后,新思想新文化沉重打击了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思想与文化体系,作为儒学传承的重要建筑载体的文庙,自然也在冲击之列。同时,文庙也从明清时期具有不可撼动的崇高祭祀地位,到民国时期逐步失去曾经的地位。但因当时传统私塾还远多于新式学校,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熏陶的读书人也仍占多数,所以咸阳教育文化在相当时期内,还是带有传统经学教育色彩。民国时期,关中理学家们依旧在文庙开坛讲经论道,演讲探讨内容虽然仍以传统道德文章为主,但这些讲座仍不啻是当时重要的文化盛宴。须说明的是,虽然这些看似落伍的传统学术讲座,好像是理学家们聚集文庙抱残守缺和孤芳自赏,但实际上参加者除了教育文化界人物,还有社会名流及军政要员。因此,文庙历经数百年形成的传统文化符号象征,虽经新文化思潮冲击,但仍深得人心。不过,随着新式学校的兴起和普及,文庙建筑群最终只剩下了祭祀和纪念活动了。

在明清时期,咸阳文庙自从建成后,历经多次大修大补。到了清末,文庙更是经历了清同治、光绪两朝的修修补补。而在民国时期,由于时局动荡、战乱频仍,加上年久失修,文庙已不复往日威严庄重之气派,但文庙建筑却基本完好,还是可以时常举办各种祭祀纪念活动。此外,咸阳文庙建筑群也依然时有整修,如文庙牌坊原来是城隍庙牌坊,后来被民国时期的咸阳县政府移建于此。

改建博物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庙建筑经过多次修整,成为咸阳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建筑群。文庙内部建筑布局对称,主要由戟门、大殿、厢房、廊房、亭子等组成,戟门是全木斗拱式结构的牌坊式门楼,为三间四柱式形制,即三间由琉璃筒瓦铺面的屋顶以四根红漆木柱支撑,以庄重典雅之余,补威严华贵之缺。伫立于前,凝视静气并抬头仰望,不觉让人惊叹于古代牌楼之壮观秀丽,而且震撼于这座古朴建筑群所带来的深深敬畏。

现在的咸阳文庙,在咸阳市老城区中山街中段路北,经过党和政府多次整修和保护,已经焕然一新,且重焕生机。过往之辉煌和沧桑皆如过眼云烟,往事虽不可追,但来者似犹可忆,如今俨然是咸阳现存古代建筑之典范标杆,老城区文物古迹保存陈列之执牛耳者。据《渭城文物志》记载,“孔庙,今之咸阳博物馆”。孔庙,即文庙,也就是现在的文庙博物馆前身,其博物馆建筑是在原有孔庙建筑群基础上改建而来。博物馆的建立保护了文庙建筑群,给文庙建筑群带来了重生和新生,文庙建筑群反过来又保护了博物馆里收藏的出土珍贵文物。文庙与文物珠联璧合,故能相得益彰,同时也铸牢了咸阳悠久深厚的历史文物建筑共同体。

文庙博物馆集传统建筑保护与现代文物陈列完美结合,里面不光有承载深远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文物,如考古发掘的秦砖汉瓦、彩绘陶俑等,还有出土于汉家陵阙的文物古迹,更是有数不清的历代碑刻墓志铭充盈其间。文庙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因藏品等级之高、数量之繁多、种类之齐全而驰名中外。其馆内的西汉彩绘兵马俑,更是与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成了“东有秦俑,西有汉俑”的兵马俑格局。新时代下,咸阳文庙正在以崭新的形态,继续担负传承文明文化,绘制历史记忆图谱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