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强产业 农民转型促增收
——礼泉县因地制宜促农业产业发展

在礼泉县昭陵镇皇城村,养殖户蔡军哲正在给飞鼠喂食柏树叶。

在礼泉县昭陵镇索山村的石磨面粉加工厂,石磨面粉机组正在运行。
本报记者 李晶晶 文/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拓展产业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行走在礼泉的大地上,广袤田畴间,一幅幅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的画卷正徐徐铺展。
面粉“磨”出致富新路子
一粒粒黄澄澄的小麦,经过筛选、打磨、精制等工艺,变身为面粉、全麦面粉、挂面和馒头等产品后,身价倍增。在礼泉县昭陵镇索山村,从种植到筛选,再到深加工,这里的石磨面粉产业链正不断延伸,“磨”出了一条致富路。
4月1日,记者走进位于索山村的石磨面粉加工厂,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麦香扑鼻,数台面粉机正不停转动,工人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加紧工作,厂房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石磨面粉是依托传统石磨古法工艺,创新采用现代立式低温石磨研磨而成,不但色香味俱全,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小麦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且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口感纯正。”索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卫健说,“加工面粉使用的小麦,都是村里人自己种的。磨出来的面粉口感筋道、麦香浓郁,深受大家欢迎。”
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2023年索山村党支部、村委会在经过市场调研、走访之后,谋划开办村集体石磨面粉加工厂。据了解,石磨面粉加工厂利用村集体闲置房屋资产,筹资100万元建成,不仅可以增加集体经济,也能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索山村石磨面粉加工厂的落地,每年为村集体增加3万元收入,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目前已吸纳周边群众十余人就业。“以前自己种地,一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还在厂子里上班,每月都有固定收入。”尝到产业发展的甜头,56岁的村民张亚强高兴地说。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粮食加工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按照‘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思路,不断擦亮‘昭陵御面粉’这一面粉品牌,让我们的面粉不仅要进超市、酒店、食堂,还要进‘直播间’。开通‘线上+线下’销售‘快车道’,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张卫健信心满满地说。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选准、选好主导产业是关键。近年来,礼泉县围绕“农”字作文章,在打造“一村一品”上下功夫,促进特色产业配套升级,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增强乡村的“造血功能”,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共同增收。
飞鼠托起致富梦
去年至今,不断有药贩往来于礼泉县昭陵镇皇城村,他们收购的是一味珍贵的中药材——五灵脂,也就是飞鼠的粪便。养殖户蔡军哲将他收集的50多公斤飞鼠粪,按每公斤160多元的市场价清空,赚了近1万元。
4月1日,记者来到了礼泉县昭陵镇皇城村,蔡军哲正在飞鼠养殖房内给飞鼠喂柏树叶。跟着蔡军哲夫妇走进彩钢房,只见房内的墙上,距离地面约1.2米,一排用薄木板定制的飞鼠圈舍,这是蔡军哲在养飞鼠的实践中经过不断摸索,亲自设计制作的。单个圈舍长约20厘米、高约20厘米、纵深约30厘米,刚好够一只成年飞鼠居住,也可适用于飞鼠妈妈带幼崽栖息。
“听到朋友谈起飞鼠养殖省事、赚钱,干燥的鼠粪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五灵脂,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市场走俏,一年四季均可采收。”蔡军哲说,他当时很心动。在外面闯荡多年,也想回归家乡,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2022年,蔡军哲和妻子王秀丽利用自家的房子建起了飞鼠饲养房。他第一次购买了200只飞鼠,随后又买了35只,逐渐走上养殖飞鼠的创业路。飞鼠昼伏夜出,蔡军哲连续两个多月待在飞鼠圈中,整晚地观察飞鼠的生活习性,“看着飞鼠上蹿下跳,越看越有意思,不知不觉就到了天亮,飞鼠回窝我才想起来睡觉。”他笑着说。不仅如此,他还详细地对飞鼠养殖日常管理进行记录,一点一点掌握了喂养飞鼠适宜的环境、温度等技巧。关于飞鼠防疫,他还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方法,幼崽期做好防疫工作,到后期就基本不会生病。
“养殖飞鼠并不难,只要细心就行,每次喂食时我都会挨个检查,看飞鼠有没有咳嗽等异常状况发生。”在蔡军哲的悉心照料下,飞鼠们健康成长。通过3年多的发展,蔡军哲的飞鼠养殖数量达到500多只,年收入达15万多元。
飞鼠养殖成为皇城村的特色产业并非偶然。该村党支部书记袁斌告诉记者,早在2021年,有村民看到飞鼠养殖业前景好,也开始养飞鼠,加上近年来五灵脂价格持续攀升,“从前几年的二十多元一斤,涨到去年的三四十元一斤,再涨到现在的六七十元一斤。”就这样一户带一户,集中连片发展起来。目前,皇城村共有飞鼠4500只,年可生产五灵脂120吨,预计年收入200万多元,小飞鼠成为打开致富门的金钥匙。
香菇撑起“致富伞”
眼下,正是大棚香菇的采摘季。走进礼泉县西张堡镇西刘村的众友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大棚中,食用菌棒错落有致,棒体上的香菇,透着一股鲜活的生长气息,村民们穿梭其间,忙着采摘、分拣、装筐,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香菇种植不仅技术含量高,而且经济效益显著。”基地负责人刘军伟一边熟练地采摘香菇,一边介绍,“我们种植的香菇不仅品质优良,而且菇柄厚实、菇形饱满,深受市场欢迎。目前,每斤香菇的收购价格在12元左右,年销售额可达300万元左右。”
2021年,刘军伟开始种植香菇,采取引进优质品种、更新先进种植技术、加大资金投入等措施,不断推动香菇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如今,他家有120个香菇大棚,每个大棚有6000多袋香菇菌棒,预计年产鲜菇可达80万斤。
小香菇成就大产业。刘军伟不仅自己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每年还带动70名村民季节性在家门口务工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在种植大棚里,记者看到,务工的村民正忙碌地采摘香菇,动作熟练而轻巧。他们用手轻轻握住香菇的菌柄,微微一转,便将香菇摘下,放入身旁的篮子中。“以前我在外地打工,孩子和老人在家无人照顾,心里总是不踏实。”西刘村村民刘冬花说,“现在好了,在家门口的香菇大棚里干活,不仅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一举两得。”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西刘村立足实际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香菇种植“短、平、快”的特点,按照“一村一特色”的原则,聚焦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带动了本村村民就近就地务工,还依托小小的香菇种植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