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鱼豆腐”看三原绿色食品产业聚变升级

咸阳得利斯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一角。本报记者 第五雪 摄
本报记者 第五雪
春风醉人,新绿舒展。
4月10日,跟随工作人员的脚步,记者跨过80厘米高的防鼠挡板,佩戴口罩网罩,穿好工作制服,更换长筒水靴……
“先用无味消毒液洗手,再将双手放在消毒液浸泡30秒。”咸阳得利斯食品有限公司品控经理王云边示范边踏上通道式水靴清洗机,再经过洗消池、风淋室消毒后方能进入生产车间。
王云用手肘顶开原材料处理车间大门,“生产再忙 莫忘质量”标语赫然出现在眼前。由集团公司集采的鱼豆腐原材料整齐浸泡在气泡解冻池中,气泡冲击水流,冻肉均匀解冻。
“整个车间温度保持在6摄氏度以下,气泡解冻既能保持肉质纤维完好无损,也能实现解冻、清洗同步进行,提高生产效率。”王云说。
罐装车间斩拌机轰鸣,工人将斩拌处理好的糊状原材料运进生产线。蒸煮、切割、油炸等生产作业在百米长的车间次第进行,乳白色的鱼泥在此“变身”金黄的鱼豆腐。
刚刚经历“蒸切炸冻”四重“磨炼”的鱼豆腐,又通过输送线进入包装车间,戴着蓝色手套的工人,眼疾手快,挑选出身形“微瑕疵”产品,其他“优质”产品被迅速低温冷冻、打包分装。
“迅速低温冷冻保持口感,重量识别器保证每包重量不低于2522克,X光异物探测器检测产品确保产品质量,还有人工抽检复核重量质量。”王云介绍说,企业还专设化验室,完善建立并全过程运行《食品安全守护计划》《肉制品良好操作规范》《化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4类10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全程精准控温,整车间臭氧消毒,25名工人在生产线作业,从原料制作到产品包装全过程2小时内完成,当天完成20吨订单产品生产……咸阳得利斯食品有限公司蕴含着“科技范”。
科技赋能,三原食品加工产业逐“绿”前行,以“新”致远。在企业负责人公维永的办公室,86个监控画面实时呈现,一“屏”看尽生产车间的全貌。
“人良为食,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得利斯在食品行业‘摸爬滚打’40年总结出‘好人品、好产品’这两个秘诀,我们会继续以质量为基础,以生产为中心,全力做绿色食品行业的实践者、引领者。”公维永说。
企业承担主体责任,政府坚持规模集群,持续做优营商环境,政企合力推进产业高效发展。从一块“鱼豆腐”生产过程,足以看到三原县绿色食品产业聚变升级的“金钥匙”。
拥有“三原小磨香油”“三原蓼花糖”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誉为“中国香油之乡”。一个个“叫得响、信得过”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不仅成为绿色三原的“代言人”,也切实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原县坚持把绿色食品作为首位产业,充分发挥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影响力,规划建设占地7.5平方公里的清河食品工业园,吸引60余家知名企业入驻,形成以伊利、娃哈哈、健力宝、得利斯等企业为龙头引领,以永新包装、吉宏包装等企业为包装配套,以远方物流、秦龙物流等企业为物流服务,以陕煤蒸汽、华通燃气、陕西水务等企业为能源供应的全产业链条,“味在舌尖、链在三原”的产业品牌日趋响亮。
“我们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积极构建创新能力突出、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完备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推动绿色食品产业聚变升级,全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的高地,力争2025年食品制造业完成产值110亿元。”三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文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