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功城隍庙

跨越15个世纪的文化积淀和传承

2025年04月15日 字数:1463 浏览数:

武功城隍庙,又称都城隍府。


武功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报记者 崔亦馨 文/图

在关中平原腹地、渭河北岸的武功古镇,武功城隍庙已静静伫立了千余年。青砖黛瓦、飞檐斗拱,这座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庙宇,凭借独特的建筑形制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成为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教科书。

4月10日,记者来到武功镇东街中段,实地探访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探寻跨越15个世纪的城隍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密码。

砖瓦碑刻中的历史回响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关中大旱,李世民返乡时目睹百姓于城隍庙祈雨,遂亲自焚香许愿:“若降甘霖,必封尔为一品辅德王。”当夜暴雨倾盆,连下五日解旱。太宗兑现诺言,不仅扩建庙宇,更赐城隍王冠蟒袍,令其享“都城隍府”尊号。

自此,“天下城隍戴相帽,唯有武功城隍配王冠”这一说法便流传开来。

凭借这段与李世民的特殊渊源,武功城隍庙成为全国唯一一座城隍神祇头戴王冠的居所,又称都城隍府,占地面积达5700平方米,庙内建筑结构独具,宏伟高大,为一组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庙内装饰以龙为主要图案,屋脊、屋面都是黄色琉璃,整个建筑富丽堂皇,气势恢宏‌,其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

据《武功县志》记载,武功城隍庙现存建筑群为明清时期的遗构。走进城隍庙,灰瓦朱墙间,蟠龙石柱巍然耸立,尽显威严庄重。整座庙宇采用高台建筑,面阔五楹,飞檐斗拱与梁枋彩绘上,龙之图腾随处可见,颇为壮观。移步至碑廊,石刻的文字、书法与史料极具历史价值,令人不禁沉醉于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之中。

据武功县文物旅游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武功城隍庙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之瑰宝。整体建筑仍保留有明代风格,木作、彩绘、琉璃浮雕、灰陶饰件以及木石砖雕等工艺精湛,极具观赏性和研究价值,在关中西部独树一帜。

斗拱飞檐间的千年对话

远远望去,一座巍峨的建筑在日光下闪耀,那便是享有“关中地区第一牌楼”美誉的武功城隍庙的牌楼。这座牌楼通高12米、宽15米,飞檐高挑、斗拱层叠,磅礴气势扑面而来,尽显岁月沉淀的雄浑与厚重。走近细看,更觉震撼,木质结构上的每一处雕花、每一道榫卯,都有着繁复细腻的纹理,精致程度令人咋舌。

穿过牌楼,仿佛瞬间穿越回大明盛世。眼前山门殿庄重肃穆,踏入庙内,献殿、正殿、寝殿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布局严谨对称,充分彰显出古代建筑独特的秩序之美。

正殿也称中殿,面阔五间,为单檐歇山顶,斗拱五彩重昂。站在殿外,可以清晰地看到四角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升起,整个建筑的立体感和动态感扑面而来。

最让人赞叹的,当属整个建筑的琉璃装饰。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闪耀,富丽堂皇。歇山顶上的琉璃“二龙戏珠”浮雕,珠球采用镂空设计,能够随风转动,两条巨龙造型灵动,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代琉璃工艺的登峰造极。

民俗传承下的时代新章

民间流传的诸多传说,为武功城隍庙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相传,李世民曾梦游地府遇险,被一名男子背负着渡河,后来看到城隍神像,才知道是城隍显灵相助。这段“太宗夜梦”的故事被工匠塑造成献殿彩塑,成为解读王权与神权交织的生动注脚。

如今的武功城隍庙已然成为武功镇乃至整个地区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每至节假日,这里便游人如织,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只为感受这座古老庙宇的独特魅力。庙内,传统庙会热闹非凡,民俗展览丰富多彩,一系列文化活动接连不断,人们在欢声笑语中,近距离接触古老民俗,了解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4月,武功大地被金黄的油菜花海覆盖,灿烂的金黄肆意铺展,与城隍庙那色彩斑斓的琉璃屋脊相互映衬,自然的蓬勃生机与古建筑的古韵庄重碰撞交融,构成一曲奇妙的交响曲,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