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签约落地”到“创新跃迁”的咸阳实践

2025年04月15日 字数:1202 浏览数:

本报记者 徐浩

春潮涌动处,创新正当时。

3月27日,咸阳高新区一季度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32个项目集中落地。其中,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的4个科创类项目,聚焦半导体、能源技术、功能基因等前沿领域,将为咸阳加快建设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这场签约,不仅是项目的“集体落户”,更是咸阳推进全域创新、强化校地协同、打通成果转化通道的有力实践。

去年以来,咸阳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核心引擎,聚力加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速耦合,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速度更快、密度更高、效能更强。

2024年,咸阳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咸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成为首个以地方立法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地级市,围绕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同步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及政策包,全面推进“先行区建设+西咸一体化协同”双引擎驱动。

目前,全市县级科技局全部单设,省级高新区实现县域全覆盖。获批“中医药、电子显示”2个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和“苹果、羊乳”2个聚集区基地,科技资源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为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咸阳“以赛促转”建立常态化赛事机制,累计举办“三项改革”成果转化大赛等各类路演活动近30场,集中展示项目208个,促进了西安交大、陕师大、空军军医大学等高校项目在咸孵化落地,以及西工大、陕科大等科研成果达成转化意向。

“科技顾问、科技大使、科技特派员、技术经理人”四支服务队深入企业一线和田间地头,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2024年,咸阳共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800余项,落地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08家。

高层次平台建设方面,咸兴武科创走廊加快推进,“301”科创特区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交大创新港新区、电子显示孵化器、益生菌中试基地等高能级平台加快布局,部署市级研发平台24个,建成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24个,科技创新能级持续跃升。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表现活跃。陕西科隆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康惠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彩虹G8.5+液晶玻璃基板等关键技术打破垄断、填补空白;隆基光伏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咸阳……

在全国创新能力排名中,咸阳由2023年的第121位跃升至第104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金融赋能同步推进,咸阳加快探索科技金融新路径,成为首批“先投后股”试点地级市,支持北京大学等9所重点高校科技成果落地“开花”;“咸科技”“咸小科”等线上平台持续优化,成为群众身边的“科创服务管家”,为企业创新提供全链条、一站式服务。

电子显示、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如今,咸阳在多个创新赛道上加快“开疆拓土”,引领产业集群跨越升级。

科技春风起,千帆竞渭川。咸阳将持续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一廊一城多点”的全域创新格局,全面融入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大局,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