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提“质” 以“质”催“新”
—咸阳高新区政务服务工作纪实

高新渭河大桥。

咸阳高新区一角。

咸阳高新区。

群众在政务大厅办理业务。

咸阳湖二期湿地。

咸阳高新区政务大厅外景。
赵旆瑶 本报记者 冯晓琬
延伸“全链条”式服务、“园长制”上门办……去年,咸阳高新区聚焦“改革创新”和“优质服务”,实施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推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注入新动能。“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路。”这是咸阳高新区一直以来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中做的“减法”。
今年以来,咸阳高新区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稳步发展的有效抓手,持续深化“线上办、集成办、跨区通办、自助办、预约办、帮办代办”全覆盖式的“新六办”服务模式,打造“用新办”政务服务品牌,全力推进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政策服务更加贴心满意、要素保障更加精准规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智慧政务“线上办”
2月12日,在中国西部AI创新港XR视界数字多功能厅,咸阳高新区举办“AI高小新”大模型发布会暨DeepSeek应用专题讲座,宣布成功完成DeepSeek满血版的本地化部署,正式向辖区企业提供免费、安全、高速的专属大模型。
依托“AI高小新”大模型,高新政务积极构建“公共智慧底座+垂直场景训练”的智慧政务成长型生态架构,以AI数字讲解员、政务数据屏、“用新办”小程序的政务三剑客推动数字技术与政务服务场景深度融合,7×24小时不间断无差别服务运行, 企业群众办事的体验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私有化部署——安全托底。在去年数字政务的基础上,咸阳高新区此次运用“AI高小新”大模型智慧升级,在本地服务器上进行私有化部署运行,拥有独立的运行环境更高效,有效避免API资源不足问题,用户不再受制于服务器负载波动,可获得更加稳定和可预测的性能。本地部署方案可以更好地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降低数据泄露风险,更加符合企业对数据安全的要求。
千P算力——效率工具。在效能方面,通过链接一线资源,与百度、商汤科技、科大讯飞、数字政通等国内一线知名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国内数智政务领域顶尖公司联合成立数字信息技术公司,探索共生型“数字政务集成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打造咸阳高新区系列数字新基建,建成160P先进算力中心,与郑州、杭州、马鞍山链接,形成千P算力网,为AI赋能与算力效能提升提供多重保障。
延链服务——生态共建。便捷的24小时数字政务服务只是开启智慧服务之门,咸阳高新区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推出“智改数转网联”个性化方案,并搭建“一平台五中心”数字化赋能平台(即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能力中心、赋能中心、互助中心、数据要素中心、AI应用中心),共享算力、算法、数据、开发组件、应用超市等,在为企业提供场景式政务服务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AI工业智库、AI科技培育、AI政策速递等特色服务。
目前,已提供715个重点方案、927个能力组件,帮助企业简化办公流程、优化生产过程,并精准制定数字转型个性化方案,开发专属的应用场景,实现企业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等一站式服务。
DeepSeek本地化部署后,咸阳高新区迎来数智化发展新阶段,将构建更加包容的创新生态。目前,辖区已有70余家企业申请接入“AI高小新”DeepSeek大模型。
关联事项“集成办”
“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办事效率,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严格落实各项惠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3月18日,在咸阳高新区2025年工业经济发展推进会上,明确了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任务。
今年以来,咸阳高新区紧紧围绕涉企服务持续纵深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以“全、集、速”的工作标准,让涉企服务“一件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
“全链条”场景服务,实现一件事“一站办”可办结。以去年5月开展的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为例,以群众视角梳理信息变更场景相关联事项,特别是从西安市迁移至咸阳高新区的企业信息变更这类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日办,从市场准入信息变更、办税开户、银行开户预约、印章刻制、五险一金开户,到数智政务线上办、法律咨询全周期保障、园长制上门服务等增值服务,相关联的全链条12个事项“一张表”,为企业群众提供点餐式服务。在企业落地后即启动服务团队上门办,高精度落实惠企政策,为企业提供有温度的发展保障。去年全年共受理该事项874件,相关经验案例在中国第七届政务服务博览会获奖并全国范围推广。
“集成办”系统推进,实现一次性办结。申请人在“高效办成一件事窗口”选择企业信息变更“一件事”套餐内事项填报“一份表单”,首位对接的帮办代办员全程陪同协助资料填写、领照、打印、容缺受理、跟办协调。通过一窗受理、后台审批、并联服务、邮递预约、远程踏勘等方式,让群众在高新政务大厅“一站式”办结。并鼓励引导企业群众使用秦务员APP、陕西政务服务网、“AI高小新”等“线上办”办理业务,通过多元化处理方式归集整合在“一件事”套餐内,让企业群众“最多跑一次”。
“速办结”容缺受理,实现一日可办结。与流程涉及的各业务部门充分沟通达成合作共识,在法规制度允许前提下,统筹企业信息变更前置条件顺序及资料,将企业信息变更关联的10余个事项环节整合为1个环节,重塑办事流程、办理时限、部门责任等事项办理标准和服务规范。各业务窗口人员通过“企业信息变更1日结”工作群实现后台并联办理,即窗口专员实名制在工作群内同步办件进度,帮办代办员及时统筹协调容缺受理,现场跟办确保不排队不等待1个工作日内办结。如今,这样涉企集成式办理的事项已有34个。
异地业务“跨区通办”
“同事同标”让“跨区通办”再升级,沣西新城的纸质营业执照可以在咸阳高新区窗口立等可取。这是省内首次试点,“零”感跨区通办让企业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攀升,也是加速助推西安—咸阳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的积极尝试。
“同事同标”新模式是指“同事项名称、同受理标准、同申请材料、同办理时限及办理结果互认”,沣西位于西咸新区,咸阳高新区位于咸阳,两地的办事流程、时限能否同步?
以上率下建立各层级人员全覆盖学习交流机制。咸阳高新区先后多次赴沣西新城考察学习,建立紧密的跨区学习交流机制,先后在沣西政务服务大厅开展窗口行政专员1对1实战演练、互相模拟场景演练式交流培训、邀请专家进行集中培训、讲解团队观摩交流,这些为跨区通办标准升级夯实了政务互信基础。
先行先试“同事同标”互相授权形成跨区通办新模式。异地事可以跨区通办,但在简单的跨区通办模式下,涉及营业执照等需要属地盖章的纸质执照只能通过政务EMS邮寄的方式,需至少1天的快递运输等待期。为了打破这一困局,经实地调研先进地区改革经验,与沣西新城在原有跨区通办事项清单基础上,联合推出了省内首批188项“同事同标”事项,创新试点,互相授予市场准入营业执照的受理权及打证权限,实现“异地受理,属地审批,异地办结”,形成“同事项名称、同受理标准、同申请材料、同办理时限及办理结果互认”的“同事同标”新模式,真正实现了审批效率和服务模式的双向突破。
今年3月3日,为持续纵深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和西安都市圈建设,本着“便民利民、就近办理”的服务理念,按照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原则,咸阳高新区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再添12项“同事同标”事项。截至目前,咸阳高新区将“同事同标”经验做法复制推广,升级与泾河新城“跨区通办”合作模式达成143项“同事同标”合作,也在积极探索更广范围、更多事项“同事同标”,增强企业群众异地办事体验感和获得感。
便民事项“自助办”。与此同时,咸阳高新区根据企业群众需求,配置了企业、个人征信查询机、政务一体机、驾驶证体检拍照一体机、公交卡充值机、天然气缴费机、自助存取柜等13类政务服务自助机。税务发票自助机等单项业务量较大的设备集中配置了9台,实现业务自助办理不等候、不排队。
紧急事项“预约办”。对于企业群众的“避高峰、抢时限”等服务需求,咸阳高新区开通提前预约专线、小程序预约和现场自助预约通道,确保高峰期事项结合预审机制排队不超过3人,日常事项预约办理不排队。对于情况紧急,确需在周末办理的事项,只需提前预约便可办理,解决企业群众燃眉之急,为企业生产经营保驾护航。
企业需求“帮办代办”。在咸阳高新区注册登记的企业,还可享受入园企业全周期服务保障。在每个产业,企业由1个包抓责任部门、1名园长、1名园区管家和1个“产业园综合服务保障团”进行全过程包抓服务管理,常态化提供运营普惠服务、成长跟踪服务,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发展。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及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咸阳高新区努力打造“政府最诚信、企业最舒心、办事最高效”三张名片,以“新六办”模式帮助企业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以新气象新作为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照片由本报记者 何城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