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运用红色文化 赋能高校思政育人
○ 姚珂 魏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我们要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根本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实力、增强文化自信,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些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铸就了独特的民族风骨和民族气度,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囊括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与深沉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为文化建设强基固本、壮骨铸魂。这不仅由红色文化的内在属性所决定,更是新形势下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要求。深入发掘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让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历史与精神“活”起来对于实现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非凡。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是物质、精神、制度与行为的集合体,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发挥着价值导向、铸魂育人、凝聚力量、引领风尚的时代功能。
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要明确红色基因的本质特征、传承的历史进程、创新的内在逻辑等基本样态,探析红色文化继承与创新、弘扬与传播、引导与转化在高校思政课实践中建构的具体路径,要明晰、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作用,创新扩展文化形态的目标定位,把握传承与创新红色文化的舆论宣传主导权,丰富高校思政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教育模式,统筹继承与创新红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主题党团日活动、校园文化活动,融入网络生活与经典文本中,进而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促成在个人实践价值、现实价值、理论认知价值上的文化转化。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需要凝聚最广泛的力量来推动。红色文化作为近代以来凝聚中国精神、力量的重要文化载体,拥有深厚的理论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广泛的传播能力。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起点上,我们更加需要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动力。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拓展了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建设的宏阔视野,使十四亿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奋斗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更具体、路径更清晰、根基更稳固。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研究,做好宣传教育。在弘扬红色文化助力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必须对红色文化进行更加系统化的研究,针对学生群体中对红色文化理解认知存在的“抽象化”“碎片化”等问题,及时揭示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价值意蕴、功能作用、外在形式、内在逻辑等方面内容,展现红色文化的特殊价值;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既具有普遍性,又有浓厚的地方性,这些资源对属地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资源利用方便快捷,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就在当地,构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基地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红色文化和思政课内容的理解。二是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现实感、亲切感,更加贴近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从而加深对思政课的理解;促进更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进行红色创作,创新红色表达的方式方法。特别是要将弘扬红色文化与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相互结合起来,突出主体特色,持续深入思政课堂、校园文化建设中去,真正讲好红色故事,传播、弘扬红色文化,开辟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提升学生文化强国的责任意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献出一份属于思政课教师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课建设,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建设文化强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为陕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雁塔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