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聚才硕果盈枝 科技兴咸繁花满径

渭城区文汇路小学课间,孩子们沉浸在课桌舞的欢乐气氛中。本报记者 周思文 摄
本报记者 周思文 杨环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科技改变生活,也引领时代变革。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赋予了教育更重要的使命。
1月13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
统筹推进科技与教育,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教育的宏伟蓝图,更在实践中逐步显现出其重塑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巨大潜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咸阳历来就有改革创新的基因和求索探问的传统,科技创新蓄能发展之力,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从“答题者”变为“探路者”,咸阳探索实践的脚步从未停下。
以“奋进之笔”书写“教育答卷”
“嘀!识别成功。”4月10日清晨,当兴平市槐巷小学师生经过校门口智能门闸时,人脸对准识别智能门禁系统机器,瞬间完成信息抓取、验证与核对,1秒开闸。步入教室,可升降的课桌椅、LED护眼灯、智慧黑板等随处可见的升级设备,为学生打造了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
这所县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场景,是我市教育教学优质发展的生动缩影。
1月9日,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组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安排布置年度重点任务。
我市扎实落实会议要求,截至目前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58所,完成148所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加快18所高中和15所寄宿制学校建设。为优化资源配置,咸阳市新增学位2.09万个,优化整合乡村“小弱散”学校69所。
教育入学关系千家万户,让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我市从各方面、各环节,推动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
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新生入学信息采集、户籍核验等5件事集成为“一件事”,为家庭提供入学便捷服务;
在开展咸阳市中小学阳光招生专项行动中,明确招生纪律“10个严禁”和规范办学“8项承诺”,切实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双减”政策的落地,让孩子们学业负担减轻的同时,在校内外“学好”“吃饱”“玩好”;
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引领教育事业持续夯实立德树人根基——
春光潋滟,武功县绿野中学把课堂搬到油菜花海,学生们投身于环保宣传与卫生清理志愿服务中;
去年秋季开学,我市大中小学校开展了以“党的利益在第一位”马栏革命传统为主题的“同上一堂思政课”活动;
……
同时,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开展书记、校长“政治能力+业务能力”线下线上提升培训,全市配备党组织书记552名、专职副书记346名,实现了党组织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全覆盖。
科学家、院士们走进校园,以专业视角为孩子们打开科技之门;青少年走出教室,踏入高校实验室、企业生产车间和科技馆,一场场充满惊喜的科学探索之旅由此启程。
当稚嫩的手掌触摸精密仪器,当惊叹的目光聚焦创新成果。一个个跳动的科技脉搏,点燃少年们眼中探索火焰的同时,更点亮了我市科技发展的创新之路。
驱动创新“引擎”追“新”逐“质”
生产车间内,一条条现代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智能化控制设备全程追踪;由农村闲置屋顶变身的“绿电生产线”,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田间课堂”上,种植养殖大户记录着最新的生产技术……春意盎然的咸阳,处处涌动着科技创新的热潮。
如今,我市按照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要求,以一系列有力举措,在深化改革、融合发展、载体搭建、技术攻坚、成果转化和环境营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创新局面。
打造创新平台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咸兴武科创走廊建设通过搭建高能级科创平台,实现聚点成线,连通沿渭河科创走廊,“一廊一城多点”全域创新格局不断夯实;
三原、兴平、武功、礼泉、渭城、泾阳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乾县、永寿、彬州成功创建省级经开区,省级开发区实现县域全覆盖;
……
咸阳科技创新能级逐步提升。
在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我市大力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累计实施152个,攻克79项关键核心技术、17项“卡脖子”技术和27项共性技术;2024年,全市规上企业上报研发经费64.1亿元,较上年增长18.7%,这一年我市创新能力在全国288个城市排名由2022年的144名提升为104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科技创新需要基础研究、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等各环节紧密衔接,而科技成果转化是全链条创新的。
如何助力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市着眼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服务通道,举办“技术创新 西咸共进”秦创原技术经理人培训班、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才能力等级(中级)培训班4场,培训技术经理人300余名;举办咸阳市第一届“三项改革”成果转化大赛,并常态化举办路演活动28场,推介项目208个,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08个,投资总额18亿元……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校园课堂到科研实验室,从实验成果到产业一线应用,我市将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源源不断为咸阳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