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新质生产力 积蓄发展新动能

——咸阳经济运行走笔

2025年04月14日 字数:3514 浏览数:

三立智能电气产业园项目生产车间一角。该项目拥有智能柔性钣金加工产线、智能型高(低)压成套设备制造产线等产线和国家级试验检测中心。项目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为半导体制造、航天装备等高端制造业提供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高端电能质量治理装备。本报记者 袁森 摄


本报记者 袁森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奏响项目建设强音;

踏青赏花、快乐亲子、乡村采摘等旅游业态持续升温;

以旧换新,释放消费潜能,激活市场热度;

……

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展现出咸阳经济的韧性与活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市动能转换、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落实中省部署要求,聚焦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全力夺取一季度“开门红”,全市高质量发展态势稳健。

抓关键 稳增长

新年伊始。1月2日,咸阳市2025年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工活动举行,共开工重点项目303个,总投资313.92亿元,年度投资174.55亿元,涵盖创新驱动、先进制造、产业升级、高端能化、现代服务、农业农村、城镇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领域。

1月6日,咸阳市召开2025年招商引资大会,动员全市上下大抓招商、大抓项目、大抓发展,以招商引资实绩实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现场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231.3亿元。

4月8日,咸阳市二季度重点项目建设暨惠齐电力项目开工活动举行,开工项目123个,总投资32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6亿元。

重点项目是经济平稳运行的“定盘星”,也是稳住经济大盘、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抓手。

从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到加强招商引资、举办签约活动。今年以来,咸阳市全力推动项目提速、招商提质。356个市级重点项目持续发力,担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在建项目快马加鞭提效率,新开工项目开足马力掀热潮,重点项目建设现场的奋进画卷跃然眼前——

二厂路下穿陇海铁路隧道正式通车、珠泉路(咸平路至咸通路段)正式建成通车、咸阳诚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信创计算机生产线项目投产、中国西电集团咸阳智慧产业园项目加快建设、三立智能电气设备生产项目投产达效……截至3月底,356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2.3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26.4%。省市级重点项目开工98个,开工率54.4%。

依托重点项目激活有效投资“强引擎”。1至2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6.9%,较去年全年加快6.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5.2%。

今年以来,咸阳聚焦重点产业链,全力打好扩大有效投资硬仗,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重大项目意向签约、投资落户。

在咸阳,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只体现在轰轰烈烈的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一线,还体现在持续释放活力的消费市场。1至2月,全市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完成61.22亿元,同比增长14.4%。

宏观数据和微观感知相互印证。今年春节、清明假期,咸阳老街喜剧脱口秀、非遗大集、锣鼓秧歌社火表演、汉服舞蹈互动演绎轮番上演……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全力打好提振消费硬仗,咸阳消费市场稳定增长。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2%,乡村增长19.0%,餐饮收入增长18.1%,商品零售额增长14.0%。

建设人才公寓,加大科技创新,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全力打造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咸阳紧扣科教协同育人、产学研用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力破除制约教育科技人才互动的堵点卡点,全力打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硬仗。

紧抓关键领域,筑牢“稳”的基础,咸阳不断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

调结构 蓄动能

牢牢稳住基本盘,咸阳以新质生产力强劲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春节期间,DeepSeek-R1模型横空出世,人工智能风暴来袭。随后,全国各地“新春第一课”纷纷拥抱DeepSeek。

2月12日,咸阳高新区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向辖区企业提供AI高小新DeepSeek大模型服务。

作为首批接入AI高小新DeepSeek大模型的企业,陕西益瑞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可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公司负责人邱先锋说:“我们深刻感受到AI技术带来的变革力量,未来,希望AI大模型助力我们发现、发掘更好的菌株,我们将深化DeepSeek技术的应用,探索更多AI场景落地。”

2月19日,DeepSeek成功接入“咸企通”,为广大中小企业用户提供更加精细、高效的政策咨询等服务。

华泰厨具通过应用“AI+质检”模型,让生产精益水平提升35%;生益科技通过打造企业数字大脑,实现全面智能决策管理,采用定制化的智能排产方案,优化交货时间,降低库存率……

在产业创新的大潮中,咸阳在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的同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3月10日,走进咸阳医药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现代物流仓,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成箱药品和穿梭其中的AGV自动引导运输车。这些灵活的“搬运工”沿着既定路线,将一箱箱药品搬运出库,实现了物料运输的自动化、智能化。

产业数字化是咸阳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聚力推进“一新四化”,围绕企业“智转数转”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截至目前,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47户,实施信息化改造企业520户,累计建成智能化生产线51条,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6户、省级11户。

除了DeepSeek模型的应用、数字经济的发展,氢能源产业也为咸阳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随着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在咸阳高新区启动建设,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

如此体量的能源驱动引擎落户咸阳,释放出的信号,不仅是产业体系的发展性指标,更是转换动能的风向标。

3月12日,在陕西氢能质量技术创新园的氢能质量创新展厅,创新园项目副总经理邓仲勋表示,创新园的落地可以说标志着咸阳从依赖传统能源的“资源输出型城市”,升级为掌控氢能核心技术、主导产业链条的“创新资源型城市”。

从DeepSeek模型的创新应用、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到氢能源产业的精心布局,咸阳处处涌动着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

1至2月,咸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装备制造、能化、建材、电子、食品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30.4%、12.6%、11.3%、7.1%、6.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7.1%。集成电路增长12.8%,光电子器件增长10.1%。

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咸阳全力打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加快打造“544”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打造产业集群,持续提升全市产业链核心竞争力。

优势产业持续巩固提升,新兴、未来产业形成先发优势……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咸阳经济发展韧性持续增强。

强县域 增活力

2024年,咸阳经济总量成功跃升至3000亿元台阶,增速达6.5%,这一耀眼成绩的背后,县域经济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

全市11个县市经济总量累计达到2173.4亿元,增速高达7%,占全市GDP的72.4%,成为拉动咸阳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咸阳坚持以科学政策为导向,制定《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并出台了一系列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等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各县市融入全省、全市重点产业链,推动“16+8+3”重点产业链加速聚链成群。

彬州市采取“城投公司+EPC+专项债+开发性金融机构”模式,积极推进咸阳(彬州)高端能化园区提质行动;

泾阳县全力打造“陕西西红柿第一县”,推广种植普罗旺斯水果西红柿;

乾县以乾陵唐文化旅游业为核心创建5A级景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淳化县荞麦产值突破10亿元、增长63.9%,淳化荞麦产业发展经验做法入选全国“三品一标”典型案例。

……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高少锋介绍:“我市坚持‘一县一策’,集中优势资源助力县域首位产业发展壮大。去年,争取省级县域经济专项资金2.35亿元,并配套4000万元资金,有力推动了各县市特色主导产业发展。”

产业,是县域经济的“硬”支撑。

三原县在高新区规划建设清河食品工业园,吸引了50多家知名企业入驻,去年产值达90亿元。

在武功县,云创智境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大数据精准分析客户需求,将本地土织布、草编、藤编等产品远销美、英、法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过2000万元。

在兴平市,装备制造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强劲引擎。以中船集团陕柴重工为龙头的一批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

工业企业张弓满弦、生产线高效运转、产品源源流出。

咸阳市立足各县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全力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构建起了新型电子显示、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食品、医药、纺织、建材等七大支柱产业体系,工业经济释放蓬勃发展活力。1至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

以旧换新商品销售增势强劲。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1至2月,智能手机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3.1%,通讯器材类同比增长48.8%,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47.4%,一级二级能效家电同比增长27.9%。

稳外资、促发展,咸阳在贸易通道升级、外贸市场开辟、外贸方式转型上狠下功夫,力促外贸稳进提质,打好外贸拓展硬仗。

稳投资筑基立柱,促消费点燃引擎,稳县域激活末梢,三力齐发牢牢稳住咸阳经济基本盘。

积极因素加速汇聚,市场预期稳步向好,发展信心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