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绿化 资源监管 灾害防控 碳汇试点 生态惠民
我市“建管防”协同发力推进生态建设提质升级
本报讯(记者 刘计划)4月10日,记者从市林业局获悉,去年以来,我市以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在国土绿化、资源监管、灾害防控、碳汇试点和生态惠民等方面均实现新突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
科学推进国土绿化,生态屏障坚固。扎实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全年实施渭北地区固沟保塬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项目15类46个,完成投资5.4亿元。全市营造林面积达52.44万亩,超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175%;完成道路绿化459公里,新建森林乡村35个,分别超额完成年度计划153%和135%。义务植树活动广泛开展,全市参与义务植树110万人次,建成义务植树基地13个,栽植苗木400万余株。
严格资源监管,绿色生态本底可靠。完成森林督查图斑核查591个、林草湿综合监测样地调查150个,精准掌握了森林资源状况。严格落实林地审批制度,审核建设项目使用林地14宗,面积67.38公顷。依托“林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公安局长”协作机制,开展打击毁林、三北地区林草湿资源综合执法专项行动等,查处涉林违法案件28起,罚款28.1万元,有效遏制破坏森林资源行为。
筑牢“两防”底线,生态安全保护有力。森林防火方面,全市设立防火检查关卡45个,推广“防火码”76处,更新防火装备2137件,全市林区980名智障人员、中小学生全面落实了监管责任。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加大,设立检疫检查站点27个,开展“护松”专项行动,开展苗木产地检疫4.5万亩,复检苗木1571万株,查处检疫案件15起,未发生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疫情。
碳汇试点提速,生态价值转化有质有效。以碳汇增量提升、碳汇项目开发、碳汇交易体系建设为重点,巩固扩大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建设成果。全市“百万亩绿色碳库基地”项目完成营造碳汇林2839亩、森林抚育1.7万亩,建设碳汇监测点5个。完成区域性林业碳票开发11张,承载碳汇量13.4万吨。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
生态惠民促增收,绿色产业助振兴步伐加大。全市选聘生态护林员1555人,发放补助1061万元;开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基层林业单位16家,带动172名脱贫群众就业增收。同时,新建和改造杂果经济林6万亩,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