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稳”下去 民生“暖”起来

——咸阳力促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扫描

2025年04月13日 字数:2922 浏览数:

三月二十一日,“职引未来——二〇二五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暨咸阳市二〇二五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咸阳师范学院场次,学生正在与招聘负责人交流。

本报记者 徐浩 摄


本报记者 陈飞

3月21日至22日,“职引未来——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暨咸阳市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分别在咸阳师范学院、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举办,吸引585家企业入校揽才,提供8017个岗位,涵盖教育、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为高校毕业生搭建精准、高效的就业平台,现场1500余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2025年咸阳市“春风行动”期间,13个县市区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积极搭建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无缝对接平台,全方位满足就业和用工需求。共组织开展专场招聘活动138场次,提供就业岗位12.9万个,达成聘用合同意向1.6万人次。

这是我市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促进并重、政策激励与服务助力并行、整体推动和重点帮扶并进,通过全力落实“三个三”措施,进一步完善优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效,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群体全覆盖,有效促进我市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统筹“三个一”

打造优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用好“一个程序”。依托省人社厅“秦云就业”小程序,立足咸阳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实际,积极对接数据端口,拓展提升“秦云就业”微信小程序咸阳分站使用场景,形成汇集高校毕业生实名登记、招聘求职、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就业失业服务、就业创业补贴申领、电子证件申领、创业贷款、劳动维权及养老、失业、工伤保险查询及补贴申领等多个惠民服务的应用型平台,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

建好“一个平台”。着力建设“数字人社”平台,强化数字转型应用和数字技术赋能,上线咸阳市就业创业综合服务系统,实时开展线上招聘会及岗位信息发布、个人求职、共享用工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以数字化场景服务人社惠民工作。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有效整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一件事一次办”事项,与住建、公安的联办事项程序由32个环节减少至4个环节,办理时间由17个工作日减少至5个工作日,办理材料由20份减少至9份,办理次数由跑动9次减少至0次,实现公共服务高效协同。

抓好“一体化”窗口。围绕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立足“咸阳主体作用”定位,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抢抓机遇、加强人力资源合作,依托秦创原人才大市场窗口,统筹推进西安—咸阳公共就业服务一体化,在共享人才市场、互通资源要素、畅通就业服务方面深度融合,广泛开展一体化联合招聘会,服务“两市一区”高校毕业生、社会专业人才等各类人群。2023年以来,两市人社部门共组织开展线下联合招聘会8场,参会企业2470家,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线上直播带岗观看互动累计30万人次。

坚持“三个用心”

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效能提升

用心拓展就业岗位,提升就业容量。围绕全市“16+8+3”产业体系,深入企业了解需求、挖掘岗位、搭建平台,梳理汇总人社惠企利企“政策礼包”,实行上门服务、一对一问需服务,坚持以政策激发企业动能、以发展释放就业岗位,拓展更多更有质量的就业岗位。通过组织开展职引未来——大中城市联合招聘会、公共服务进校园、民营企业服务月、百日千万招聘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招聘活动,有效促进应届高校毕业生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充分开展求职就业活动,就近就地实现就业。2024年,全市共组织开展专项招聘会249场,服务高校毕业生等各类求职者17.5万人。

用心开展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2023年以来,市县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围绕省市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大力推行“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高校就业服务驿站”等服务模式,进一步细化工作措施,强化政策宣传、求职招聘和就业指导服务手段,组织开展“家门口”就业招聘会、进校园政策宣传周活动、专家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讲座、创业指导师基层行等服务活动。扎实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131”服务,精准匹配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帮扶工作。两年来,全市共开展政策宣传解读132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活动1706次,累计服务毕业生3.5万人次,为高校毕业生营造了积极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用心实施档案托管,提升就业服务。加强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政策宣传,做好取消就业报到证有关政策衔接工作安排,运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及时发布《关于2024年度回咸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的温馨提示》《致咸阳市2024届高校毕业生的一封信》,公布咸阳市辖区内公共人才就业服务机构地址及联系方式,建立咸阳市毕业生档案业务跨区通办机制,进一步优化档案转递工作流程、便捷服务。深入咸阳师范学院、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驻咸高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为高校毕业生、辅导员现场讲解毕业生就业创业和档案政策,引导毕业生正确求职创业和转递档案。截至2024年8月底,共接收2024届毕业生档案27782份,转递档案5072份,处理档案相关事务9891人次。

落实“三项机制”

实现公共就业服务精准覆盖

建立重点企业用工保障机制。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总牵引、总抓手,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链、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建立干部包联园区企业机制,为园区企业配备百名服务专员,建立长期联络服务机制,一对一向园区企业提供人社服务。今年年初,为我市“五上”企业陕西极兔海风供应链有限公司缺工短工情况建立用工需求清单,指导“零工市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企业建立用工服务保障机制,每日为企业输送零散工50人,有效解决了企业短期用工难问题。积极搭建园区企业和高校毕业生供需意向桥梁,集中开展毕业生入企参观活动,组织实施高新区、经开区招才引智招聘会,为园区企业吸引求职者3500余人。

实施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认真落实就业见习政策,积极开发就业见习岗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提供优质见习岗位,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困难毕业生提供见习锻炼机会、增强就业能力。两年来,共开发就业见习岗位10648个,组织2487名高校毕业生和失业青年上岗见习。全面落实就业创业补贴政策,为驻咸7所高校3596名2024届六类困难毕业生,按照每人1000元的补贴标准,兑现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359.6万元。两年来,共为驻咸7所高校符合条件的困难高校毕业生发放补贴资金704.8万元,帮助困难毕业生在求职创业过程中平稳过渡。聚焦“四类困难毕业生”,建立“一对一”就业帮扶台账,实行一人一策,优先推荐岗位信息、优先组织就业见习、优先进行兜底安置,确保就业帮扶政策落实处、见实效,我市2023届“四类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率达到99%以上。

强化人力资源机构合作机制。按照“政府搭台、市场主导、机构协作、企业参与”的工作思路,坚持公共就业服务和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并行,充分发挥市场有效配置资源作用,注重引进和有效应用人力资源机构服务,加强与人力资源机构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触角合作。去年以来,与中和人力、汇丰人力等本土优质人力资源机构在招聘就业服务、岗位精准匹配、专业化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了多次高效合作,为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提供了合作样板,在政校企协同配合上探索了新路径,切实实现在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服务上创新举、出实招、获实效,为群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