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都:创新治理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2023年05月26日 字数:1114 浏览数:

本报讯(左纯洁)近年来,秦都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抓乡村振兴契机,不断创新治理模式,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了,村民们就盼着文化生活再丰富一点,有更多、设施更齐全的文化活动场所。”说起龙北村村民文化广场,村民李广纯感慨万千。“我们渴望拥有一个文化中心已经好多年,现在愿望成真了,真的特别感谢白书记”。

据了解,平陵医院副院长白敏弟于2021年9月赴龙北村开展工作。作为龙北村第一书记,他在龙北村开展了疫情防控、危房排查、秋收抢种、治理三堆六乱等工作。在了解到村里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后,白敏弟积极对接双照街道办事处,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村民文化广场落成且免费向村民开放,极大地满足了村民的文化需求,提升了群众的文化幸福指数。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近年来,秦都区在培育乡村人才上下足“绣花功夫”,采取单位推荐、严格审查、双向征求意见的方式,从33个区级单位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62名机关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指导员,实现了乡村振兴示范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等驻村干部全覆盖。打造咸阳鑫诚、咸阳鑫农两个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各行业知名专家、专业技术人才30名,进一步延伸本土人才孵化培育链条,实现“土专家”“田秀才”由“零星分散”向“抱团集聚”转变。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指导200余次,惠及群众8000余人。

“我们引进绿盛泽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余亩,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增收10万元,村民土地及务工收入达50余万元。”林孟村党支部书记谷朝阳介绍说,“今年我们计划流转60余亩地,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建设45座温室大棚,每座大棚建设投资约2.5万元,投入使用后预计每亩每年净收入约1.5万元,年净效益约68万元,可以解决30余名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收问题,有效带动村民致富。”

近年来,秦都区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主攻方向,紧扣“产业兴旺”目标,探索建立“合作社+党员+农户+产业”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倾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马庄街道天阁村充分利用现有村愚公合作社,做精做实红薯粉条加工,成立电商平台,发展服装加工厂,进一步拓宽群众农产品及油、面等销售渠道。东界村充分借鉴周边发展集体经济先进经验,投资30余万元,以“集体+农户”的形式创办了东界村石磨面粉厂,村集体占股20%。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重要动力。秦都区双照街道庞南刘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庞南刘村“五老说事团”正在这里宣讲乡村振兴政策,为大伙儿鼓劲。据悉,秦都区依托“三小三大”理论宣讲团、“小板凳”议事会等平台,常态化组织开展政策宣传、文明创评等活动。成功调解宅基地、邻里纠纷案件百余件,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